5月17日,第三届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暨“第二个结合”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北京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协办。论坛主题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邀请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和硕博生80余人共同参与。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瑶琪出席并致辞。她指出,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深厚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关键之举,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王瑶琪书记强调,北京中医药大学将一如既往地践行“第二个结合”,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开幕式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仁富主持。
在大会主旨报告特邀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刘书林讲授,他提出深化“第二个结合”研究需辨析的五个理论问题,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及其历史演进、新时代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条件、文化传承中的批判与吸收、与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借鉴关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性着眼点等。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增岽围绕“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展开深入探讨,从问题实质、超越对立、消弭张力及现代启示等方面剖析外来文化本土化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刚聚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范畴的时代转化与理论创新,阐述“第二个结合”在传统文化概念现代转化中的体现及其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契合性。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永福则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内核和方法三个层面,探讨“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的关系。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春丽从五个方面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意识形态生产范式的变革。本次主题报告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编辑部主任张世贵主持。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士鹏从人民性、原创性、民族性、世界性四个方面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鲜明特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孔宪峰从文化学角度阐述“第二个结合”的实现机理和重大意义。周口师范学院教授苑申成从四个方面阐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谭备战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契合性进行阐释。三亚学院教授王宏海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研究《黄帝内经》的价值指引。本次主题报告由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付科主持。
上午主题报告环节结束后,大会组织与会师生参观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个自设教学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展厅和“大医精诚”医德展厅,与会专家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上的教学与科研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午,分论坛上,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生围绕“两个结合”主题,从多个视角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涵盖“第二个结合”的主体性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现代诠释困境与路径、传统智慧在现代领域的转化与升华、文化符号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探源与意义、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生态观的契合与话语创新、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中医药文化助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等多个方面。
闭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旺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对与会领导、专家、同仁和会务工作者表达了衷心感谢,指出本次论坛恰逢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九周年,主题聚焦、专题多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第二个结合”的强大魅力与广阔前景。程旺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成功举办三届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暨“第二个结合”学术论坛,搭建了特色鲜明的学术交流平台,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持续推动“两个结合”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宝贵契机,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