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学校新闻» 中国中医药报刊登我校高思华校长等人缅怀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的文章

中国中医药报刊登我校高思华校长等人缅怀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的文章

发布时间:2009-07-23 阅读次数:

中国中医药报20097208版刊登我校高思华校长等人缅怀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的文章,全文如下:

 

让国医大师的灯盏照亮中医之路

——深切缅怀王绵之教授

高思华

200978上午1055分,我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6岁。人们痛惜他的离去,他的学术成就和大师风范,为世人景仰。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医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学人。阅读王老的人生,学习王老的精神,是对王老最好的悼念。

王老出身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医世家,为第19代传人。在父亲“学医必精,为医必仁”思想的影响下,他15岁开始随父辨病识证、背诵汤头本草,研读中医典籍,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医药学知识,为日后济世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聪颖好学,领悟过人,学问日进,医术渐长,1942年他正式在家乡悬壶应诊,屡起沉疴,名声日隆。1955年经当地卫生局推荐,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修业年满后,以优秀成绩留校任教,筹建方剂学教研组并任组长。19578月由卫生部派遣调入我校工作,历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王老集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整套中医方剂教学法,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被奉为典范。

王老是我国中医方剂学科的创建人,他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忘我的精神,主持了方剂学科的早期创建,制定教学大纲,编著了全国中医院校第一部方剂学教材;先后指导了我国首批方剂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其所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分卷》、《方剂学》、《中医药概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分卷》、《全国高等院校中医方剂教学参考丛书》、《古方钩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85年版)》、《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等学术著作在学界影响甚广,对中医方剂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由王老创建和指导建设的国家重点方剂学科已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成为我国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由王老亲手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弟子以及当年全国高级方剂学师资培训班学员桃李满天下,已经成为方剂学界的精英,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芬兰等世界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老行医70余年,每以“医乃仁术,当以济世为先”的古风家训自勉,医术精湛,宽怀仁慈,为人治病不分贵贱,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远为异国贵客,近到邻里街坊,无不一视同仁,屡起沉疴。更为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利用自己的宝贵休息时间,以家为诊室,不计报酬,精心为患者诊治。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广大患者传颂,为学生弟子敬重,诚为“大医”,是今天医者之楷模。王老多次应邀访问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其高超的医术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

数十年来,王老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医药事业,贡献卓著,而且不顾年事已高,还将研制的“太空养心丸”首次运用于航天事业,为“神六”、“ 神七”航天员圆满完成太空遨游、顺利出舱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嘉奖。

王老为人,谦逊豁达。治学处世,端方自守,不媚流俗。闻他人行有善举、学有建树,辄击节称赏;见陋习劣迹,则拍案而起,直指其非。襟怀坦荡,刚正不阿,纵令常人侧目,终不改易节操。王老晚年,虽年事已高,但对于中医药事业的热忱一如往昔,时刻关注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为光大岐黄医道而殚精竭虑,耄耋之年,壮心不已。

王绵之教授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国医风范将与世长存,其未尽之业将后继有人。让我们从大师手中接过这余热尚存的灯盏,注入新的热情和汗水,点燃起新的光焰,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后来者的从医之路。

 

此情绵绵——悼念恩师王绵之

王璞

恩师王绵之于200978日上午告别了他济病救生,奉献一生的人间,与世长辞了。虽然恩师辞世前(77)的最后一晚我站在病床前,却也只能默默地看着老人家,恩师已无言。此时我多想恩师能再批评我、鞭策我几句,不管多么严厉,我都那么想听。

可是已经不可能了。此时只有追思和忆念,再也见不到,再也听不到了。此情绵绵!

已有同门弟子共同的悼文,原不想再写,可此时凭窗临雨,手捧恩师师母的合影,恩师师母如对目前……我没有办法不拿起笔来。

我是1990年从山东中医学院考来恩师门下读博的。当时一起赶考的还有六七人,他们都比我年轻,又多是男生。我心里好紧张,因为考博是双向选择,不惟分数,当时听说导师们都喜欢男生和年轻人,因为他们更有培养前途。这使得我虽然对自己的考试有信心,却对录取信心不足。当我坐到复式席上时,见到恩师,一脸的智慧和庄严相,我更感到紧张。虽然对答如流,可还是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录取通知书。录取报道后拜见恩师,说到上述担心,恩师瞪了我一眼,说:“我是愿意带男生啊,可是谁让你考了那么高的分呢,遥遥领先,我也没办法呀,哼!”同时故作一脸的无奈和不满。这时师母却说,别这么凶,这是女生!又对我说:“我喜欢女孩子,可你老师两年连招了四个男生,这次听你老师说有个女生考第一,我高兴着呢。”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师母,那么慈祥,让我心里充满温暖,踏实了。

就这样,我有幸成为恩师的第一个女博士。感谢恩师对女生的公平公正,使我得以遂了博士愿。我常常对我的学生们说,没有恩师的公平就没有我今天的仁术,也就没有办法教给你们,永远不要忘了他老人家。这次看到我的弟子们都悄悄地排在长长队伍里来悼念恩师,我深感宽慰。

不过导师们首选男生也真有道理,女生是比男生麻烦,我就不少麻烦恩师。我自幼的家庭环境使我性格儒懦,甚至不敢解杀动物,而当时我校博士生研究都是离不开动物实验的。恩师为了让我能够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完博士论文,在看过我一些文献论文并认可后,多次与研办主管部门商榷,几经周折,研办才算是同意我做文献研究。于是我也就成为我校第一个以文献研究的形式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我永远感激恩师的慈悲,以及对我信仰的理解。

我也理解恩师对我这个女生的“耿耿于怀”。一次师母安排我到机场接老师。老师见我即说,怎么是你来啊?同时不肯把手里的行李交我拿,我一定要拿,老师风趣地说:“不能让那些老外笑话咱不绅士,让一小姐提包。”等离开出口一小会儿,老师即把行李递给我,说“一老师提包,一学生空手跟着走,咱中国人该笑话你了,你拿着吧,够沉的,使点劲,谁让你是女生呢。”

女生的麻烦远不止于此,老师常说我比师兄们懒。现在想来,跟恩师3年门诊,老师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我就应该再早一点儿到家里去接老师,因于我的懒,有老师等不及就在学校大门口会合,真是惭愧。老师常说我好玩、贪嘴,不求上进,所以见了就批评,叫我少去游泳和打网球,以至于我心里怕见老师。可是却很想和师母说说话,师母也常叫我到家里聊聊天,还常叫我去拿好吃的水果和蛋黄月饼回来吃,常常是和师母约好了,趁老师外出公干时才去家里,或者和师母约好时间,师母从后窗把鲜果递给我,我拿了就跑。有一次被老师回来遇见,哈哈大笑,记忆中这是恩师对我最灿烂的笑容。现在想来,很是内疚,今生能多听恩师教诲,该是多大的福分啊。

后来师母病重住院,我常去看望,一次师母对我说:“你们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常常嘱咐我叫你来拿水果,还给你留蛋黄月饼,可你就那么怕他批评你。”师母最后还说:“我快不行了,你一个人要好好生活啊。”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师母,心泣不止。师母过世后的中秋,我们的大嫂又给我预备了一盒蛋黄月饼,她说没有师母了,还有老师和大嫂。这一次我破例没有拿回家就打开吃,却是放在桌上,看了好多天,现在这盒盖还留在家里,每次看到都让我热泪盈眶。有生之年,这盒月饼将永远装在我心里,这是对恩师师母永远的思念,对大嫂永远的敬爱。

我又流泪了,眼泪实在是不听话,让我没有办法写下去了。

笔末我想对恩师师母的在天之灵说,我永远爱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悼念王绵之老师

谢鸣

举城悲歌动地哀,

惊闻噩耗撞胸怀;

黑纱千尺高空挂,

梨花万朵遍地开。

三江低吟声带泣,

五岳垂首泪盈腮;

追思恩师肝肠断,

常忆教诲雨露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