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学校新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第四届编委会召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第四届编委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1-11-15 阅读次数:

1112日,我校召开《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第四届编委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校党委书记吴建伟,副校长王庆国、靳琦、乔延江出席会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第四届编委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乔延江副校长主持了上午召开的两个编委会全体委员会议。

吴书记首先致辞。他代表校党委对全体编委会委员表示感谢,对编委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外聘编委的无私奉献致以诚挚的谢意,特别对主编王永炎院士多年来为学报建设付出的心血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吴书记对学报的工作提出了希望:第一,要学习著名刊物的办刊经验,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进入更多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并努力向SCI期刊源进军。第二,要提高服务意识,多与专家、学者沟通,主动组约优秀的重头稿件,增加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学报的可读性,扩大读者群,扩大发行量。第三,学报是大学的重要学术窗口,要努力把学报办成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反映中医药最新成果的阵地,成为学者和读者的交流平台,促进学术和学报的共同发展。

靳琦副校长宣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第四届编委会名单。期刊中心主任李岩作了两个编委会上届工作总结和下届工作计划概要报告。王永炎院士作了精彩报告。报告从中医药学学科事业与发展的机遇、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医药大学学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报告高屋建瓴,既有对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深刻思考,也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最后,乔延江副校长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校党委一直非常重视学报工作,并对此次编委会的换届工作予以具体的部署,就大会筹备及编委会人员组成等多次召开会议,最终成立了涵盖各学科领域的、老中青结合的新一届编委会;本届编委会较以往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增加了编委人数,二是提高了外聘专家比例,为进一步办好刊物提供了保证。希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在主编王永炎院士和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和关怀下,不断开拓进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主编王永炎院士、副主编王庆国副校长、常务副主编李岩教授、副主编张允岭院长、唐启盛院长等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第四届编委会分组讨论,就如何提高办刊质量,促进学报临床版发展,早日进入核心期刊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位与会委员各抒己见,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主要有:调动全校力量组约优秀稿件;调整栏目设置,增加诸如转化医学、临床中药、专科专病等栏目;调整征稿思路,争取各专业学会、中医局名师名医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和参与,组约优秀稿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影响。

副主编乔延江教授、靳琦教授等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分组讨论,就如何进一步办好学报,争取进入更多国际著名数据库展开了讨论。大家首先对学报近年所取得的成绩都予以充分肯定。学报整体水平在逐年上升,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在中医学与中药学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基本体现了我国中医药学领域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水平。同时,编委们也对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要在定位上更加突出特色,要在体现学术创新方面多做文章,争取组约更多大家、名家的稿件;适当加大相关临床研究文章的报道比例及重视对医学人文学研究的报道;增加页码,缩短报道周期,争取尽早创办网络版和英文版。

(期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