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0日,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次工作会议暨中医药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教育部教材局、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相关领导,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侯卫伟,来自全国44所高等院校的校领导,以及基地学术委员会专家、联盟理事单位代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专家、中医9年制学生代表、我校教师代表、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媒体记者共300余人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王瑶琪,校长唐志书,党委副书记张继旺,副校长闫振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江平,副校长刘存志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数智领航,共创AI时代中医药课程教材新生态”为主题,聚焦中医药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获批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作为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教材建设平台,基地拟成立学术委员会,并成立中医药AI课程教材建设联盟,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体系,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智慧教育生态,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为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搭建研讨、沟通、交流的平台,打造中医药教育质量共同体,推动新时代中医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书记王瑶琪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大会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科技赋能中医药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她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教育形态,也为中医药教学资源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全新路径。“中医药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的成立,正是以科技之“新”赋能传统之“根”的生动实践。她强调,医学教材建设和中医药AI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希望基地和联盟在教材研发中,注重融入AI技术应用、医学伦理、全球健康等前沿内容,打造“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课程体系,为新时代医学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空间。她呼吁,联盟成员单位打破壁垒、开放资源,共建共享优质课程、实践平台和科研成果,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助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陈云龙在讲话中对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工作提出四点期望:一要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立德树人融入中医药教材建设,厚植文化自信与职业使命感,做好 AI 技术应用的价值观引导;二要聚焦重点任务,构建中医药特色教材理论体系,更新学科前沿成果,推动教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培育专业编写队伍;三要加强协同创新,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拓展国际合作,提升中医药教材国际影响力;四要强化示范引领,总结推广经验,引领全国中医药教材建设水平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在讲话中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的前沿阵地,更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要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科学研究等应用场景,汇聚头部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力量,围绕“学AI”“用AI”“创AI”“护AI”四个方面,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他希望各方能凝聚智慧、携手共进,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打造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会中,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举行,经前日筹备会通过章程及人员名单,王琦院士担任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唐志书校长担任基地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基地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未来专家团队将担纲医学教材体系化建设与教育创新重任。
随后,全国中医药 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启动仪式举行,来自全国中医药院校及相关单位的理事代表共同签署共建协议,整合全国中医药教育资源,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作为会议重要环节,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10所高校、科大讯飞等两家企业联合开发的首个中药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薪火中国药” 智思体 1.0 版正式发布。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院士以《需求引领,系统改革建设新时代的高质量中医药教材》为题作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医药教材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现存问题及整体改革思路。在改革实施路径上,他提出,首先需构建权威科学的标准体系,为教材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其次要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组建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开发团队,形成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同时着力建设国家级案例库、题库等教学资源平台,打造立体化教材资源生态。
侯卫伟社长在《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围绕中医药教材建设的核心路径提出,一是坚守出版初心,以中医药出版 "国家队" 根基,服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二是紧扣时代需求,推进新形态数字教材建设,实现传统内容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三是聚焦改革创新,以数智化为驱动共建中医药 AI 教育新范式,推动教材从内容供给向能力培养、多元互动转型,为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实践路径。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基地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唐志书作题为《创新・坚持・融合——AI 赋能中医药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以"时代经纬—深耕笃行—远景擘画"为逻辑主线,构建起从战略谋划到实践落地的完整闭环,从三方面系统阐述建设路径,一是明确战略与使命,紧扣数字化发展战略,构建“行业需求-教育政策-技术赋能”协同机制,推动学科体系重构与课程教材生态创新,打造AI赋能的中医药教育新形态。二是聚焦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五维一体”综合改革体系,在课程、教法、教材改革中坚持 “破立兼施”原则,基于数智技术融合打造未来教育新场景,针对教改核心需求组织编写特色自编教材,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创新举措。三是构建蓝图与展望,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借助 AI 技术构建沉浸式教育新场景,建设行业共识、构建专业规范的课程体系,推动中医药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材核心育人功能,以数字化平台筑牢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核心基石,着力构建智慧教育共同体。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以《“未来已来”——AI背景下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为题,提出应通过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场景重构与培养模式迭代,探索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为传统医学教育注入数字化转型动能。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在《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学科交叉视域下中医药教材体系的构建思考》报告中强调,要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创新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兼具传统根基与时代特征的教材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提供知识载体支撑。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以《中药学教材建设与学科创新发展实践》为题,聚焦中药学教材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动态更新教材内容、强化产教融合导向、构建立体化资源体系,着力培养具有传承创新能力的未来接班人。
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基地执行主任王停主持
在沙龙研讨环节,来自各高校及相关单位的专家聚焦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以及 AI 赋能中医药教材课程建设新生态主题展开深入研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郭宏伟、河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高维娟、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姚春共同担任本次沙龙的主持人。
同期举办的两个分会场分别围绕“薪火中国药”中药学教育专用大模型建设以及中医拔尖创新人才(9年制学生)培养展开深度研讨。联合开发单位成员、专家及学生代表聚焦主题各抒己见。分会场分别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志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副院长侯伟锋主持。
正式会议前一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及中医药 AI 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筹备工作会议于北方易尚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围绕基地建设规划与联盟章程细则展开研讨,为大会各项议程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会议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部署的关键行动,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大会主要亮点集中在三大维度。一是,国家级平台的战略定位。作为全国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教材建设平台,基地的成立彰显了国家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由王琦院士领衔的高规格学术委员会正式组建,汇聚40位顶尖专家学者,为新时代高质量教材建设筑牢学术根基。二是,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与多元参与。“中医药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以“AI赋能、课程创新、教材革新、共享共创”为核心理念,联合44所中医药院校、多家头部出版机构及150余位来自全国的领导、专家、学生代表,构建起覆盖教育全链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三是,科技赋能的突破性成果。大会重磅发布国内首个中药学生成式教育大模型“薪火中国药”1.0版本,以AI技术重构教材研发与应用场景,为智能教材开发、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创新工具,也为AI赋能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本次会议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不仅开创了中医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更向业界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医药教育正以开放姿态拥抱科技变革,向“智能、共享、高质量”的新时代阔步迈进。